农达生化新闻中心
news center11月9~11日,第十九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于渐江宁波召开。在宏观经济面临压力的形势下,中国磷复肥产业如何持续健康发展?又有哪些困难?不妨从会上肥料企业的一些动态来加以观察分析。
行业正在趋于理性
企业对客户的划分越来越精准,并在划分的基础上明确出自己客户群的特征。产品、规模成为企业集群标签。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越来越理性成熟了。
与以往展会不同的是,这次会议期间,假冒伪劣小摊贩绝迹了。以前的展会,展馆内正规肥料企业在展示,展馆外很多地下工厂进行展示。今年展馆内外井然有序。经过行业洗牌,肥料行业越来越规范。
变化不止这些,就连参展的观众也越来越专业了。今年参观者都很专业,要么是寻找新产品的经销商,要么是寻找新技术的企业。展会还吸引了国外的观众。
没有蜂拥而上的热点
2014年,2018年,时隔4年,磷复肥产销会再次来到宁波。同一个展场、同一个行业;那时行业热的是电商,触电成为当时搅动全行业的热概念。时光荏苒,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风云变幻,4年之后,展场内外,不再有电商,也不再有热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在产销会期间的经济形势发展论坛上表示,自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周期走完了萧条-复苏-扩张3个阶段,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将提前进入衰退阶段。影响也会波及中国。在产销会期间,企业的声音多数是围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
回归于做好产品、做好渠道、做好服务。回归于成本、销量、利润。无论是平和还是平淡,压舱石仍在:化肥是整个农业经济架构中需求稳定的一个行业。
终端服务成为共识
企业对做好终端服务空前重视,探路各种服务方式,服务营销、比拼服务质量,扎根基层、步入田间地头服务于种植户,踏踏实实做好农技服务,开展全产业链服务。
土地流转催生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复合肥传统销售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大企业,如果再倚重传统渠道,实际上营销增长已抵达天花板。大企业纷纷试水农业产业链服务,试图从服务营销的角度寻找增长的新路径。整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型比较彻底,一类是摸石头过河,且战且进。
今后的农资市场趋于理性,炒概念的产品将被逐步淘汰,氮磷钾依然是主角,助剂、中微量无素等是配角。企业的日子非常艰难,虽然销量增加,但利润下降。企业对于品牌的定位和运用更加熟练,用多种多样的营销手段,为品牌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本次磷复肥产销会,大家对“土”的关注异常火热。
一是大家愈发重视土壤调理、改良、保健类产品,有手握创新技术的新锐企业,也有体量庞大的大型复合肥企业。
二是智能测土、智能配肥破浪前行。有对智能配肥深度拓展的创新型企业,;也有对智能配肥探索的传统肥料企业。企业都在用差异化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彰显自己的实力。
不比大小比特色
各大企业更注重品牌效应,也都放弃了以往求大求多显示实力的方式,更多地展示差异化产品、营销和服务。
农资行业直接跨过电商转型新零售模式。网络仅仅是农资行业进行宣传的手段,企业更注重让农户入店体验,目睹肥料品质,增加与农户之间的互动。
企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影响力。各大企业生产的肥料品质旗鼓相当,如何用差异化来彰显实力,众多企业在各个方面努力。比如,注重零售门店的设计等。
比拼特色服务
企业纷纷调整产品路线,从复合肥向硝基肥、水溶肥、功能肥、土壤调理剂等转变,竞争比拼的是创新水平和服务质量。
提升品质、减肥增效,是当下化肥生产企业面对的发展主题。一方面是国家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总之,相较于以往的类似会议,本次会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不仅肥料企业越来越理性,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而且会议的主办方也越来越理性。中国的肥料行业,面临的仍然是一片广阔的市场,避免盲目扩张,回归理性发展,才是未来中国肥业的根本出路。